在最後結語部分,稍微記錄這次在翻譯時的一點心得感想,內容可分為以下幾點:
簡單記述這次在翻譯文章時的流程,步驟大致如下:
關於文章篩選,除了是挑自己感興趣且討論度高的主題以外,也會盡量挑選文章字數在 3 千字左右,感覺翻譯起來比較不會有負擔,但凡事總是有例外,還是有幾篇字數突破到 5 千字以上,卻又無法輕易割捨⋯⋯
在正式開賽前,庫存約有十篇翻譯,到第十天左右進度也很有餘裕,因此天真地以為肯定能夠提早完成,舒舒服服迎接完賽。
隨著時間進行到中期,開始進入到偏技術性的文章,就不能單純仰賴翻譯工具進行翻譯,而是時常需要 Google 或查看 Wiki 等確保用字,以避免自創新詞的情況發生。甚至途中還發生點小插曲,雖然已經完成整篇翻譯,自己卻覺得主題有點太淺,結果乾脆當作練習,另外再找篇新的文章。
結果可想而知,到了後期,進度急速被壓縮,幾乎變成一兩天內就要完成一篇翻譯。也因此,真的還是需要提前把文章準備好,才不會整天被死線追著跑Orz
最後挑選主題,依照類別如下所示,這系列文章也已經整理到個人部落格:
其實選文結果跟自己原本預想差蠻多的,因為一開始的想法,是希望能夠程式與非程式各佔一半,程式語言的部分,理想是能夠介紹到四五種語言。
但現實是骨感的,想要能夠在一篇文章中清楚介紹一門程式語言,其實不是件容易的事。如果想要深入探討,這類型文章通常篇幅較長;如果篇幅較短,又可能會是比較粗淺的入門介紹。也因此,最後還是選擇非技術語言類別的文章居多。
平時在做筆記的時候,也會像這樣搭配 Notion 與 HackMD 來管理文章。以前的我,其實是忠實的 HackMD 粉,但自從瞭解到 Notion 強大的資料管理功能,漸漸轉變成雙棲用戶。之所以仍無法捨棄 HackMD,是因為作為 Markdown 檔案編輯器,使用體驗還是很棒,但對於分類管理就不是強項,這點就靠 Notion 來進行互補。
總結兩者的優缺點如下:
現在的翻譯工具,已經比起過去充滿「機翻味」的 Google 翻譯成熟許多,尤其是在初次見識到 ChatGPT 的翻譯功能,更是令人嘆為觀止。
一如寫程式能夠直接問 ChatGPT,翻譯也能夠輕易達成。雖然遇到較複雜的情境,或是文法斷句較不規則的情況,還是很容易出現奇怪的結果,甚至翻譯出完全相反的語意。因此,想要完全取代人力可能還為之過早,但不可置否,若能夠妥善使用這些工具,將能夠大幅提升工作效率。或許機器能夠達到 80% 的要求,剩下更細微的部分,就需要由人力去進行優化。
除了 ChatGPT,主要還使用以下幾種翻譯工具:
使用畫面如下所示,選取區塊旁的兩個 icon 分別是 DeepL 和 Mate:
然而,以上這些翻譯工具,即使輸入提示文字「請翻譯成繁體中文」或下一些「限制語句」,偶爾還是會冒出對岸用語或簡體中文。
舉出部分例子作為對照,如下表所示,這點在翻譯時需特別注意:
台灣用語 | 對岸用語 |
---|---|
程式 | 程序 |
程式碼 | 代碼 |
程式語言 | 編程語言 |
影片 | 視頻 |
資訊 | 信息 |
資料庫 | 數據庫 |
軟體 | 軟件 |
文章 | 帖子 |
網際網路 | 互聯網 |
除了文章編輯管理工具,以及輔助翻譯工具以外,也會搭配以下方式:
接下來,雖然跟主題比較無關,但這次藉由鐵人賽的機會,第一次使用 iThome 平台發文,在過程中對文章編輯器有些感想:
![](https://sample.png =300x450)
<img src="https://sample.png" width=“300”>
[TOC]
(Table Of Contents) 這類能夠建立目錄的語法雖然在編輯器頁面中,就有顯示「不支援部分 HTML 內容」的標語,並舉出可使用的 Markdown 常用語法,但還是感覺使用上稍微不方便就是:
轉職成為前端工程師以來,終於輪到自己參賽,從閱讀者的角色轉變為創作者,感覺還是很不可思議。
先前也有在文章中提到,原本自己是想要以 AWS 為主題參賽的。起因是,一直在思考今年能不能有什麼突破,從年中就有計畫要考取 AWS 證照,卻遲遲沒辦法有可見的進度,甚至陷入一段小小低潮。
雖然是題外話,原本其實有過想去日本留學的夢想,甚至還在今年申請到別科資格,雖然後來因為職涯考量還是放棄了。仔細想了想,其實自己已經具備基礎的日文能力,畢竟打從一開始,就是以「興趣」驅動學習日文這件事,那麼何不以這為切入點,試試看能不能借此點燃學習程式的熱情呢?於是就開啟了這次鐵人賽的旅程。
最後,儘管說是創作,但翻譯本身仍舊是建立在他人的「成果」上,透過這次大量閱讀技術文章,除了瞭解與技術、軟硬實力與學習相關的知識內容,同時也瞭解文章架構,以及敘事方式。期許明年或是未來的自己,能夠真正「創作」文章進行技術分享。
感謝您的閱讀,如果發現文章內容有誤或有什麼建議,歡迎留言告訴我,我們有緣再相見!